“大思政课”的科学蕴意和实践理路
2022-03-24 来源:中国教育报
■理论特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大思政课”是进入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更好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大思政课”是进入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更好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就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实现“大思政课”的目标和效果,必须始终牢记“国之大者”,按照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原则,强化系统思维,突出协同意识,打破封闭状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体系、组织内容、整体形态的优化再造与整体发展。
“大思政课”的提出理据
“大思政课”顺应新时代人才培育的目标要求。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先后提出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等一系列新要求,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体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视野、大情怀、大智慧,具有清晰的使命定位和明确的行动指向,将有力促进新时代的人才培养。
“大思政课”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思想观念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多方面条件、不同因素的限制和影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教育对象个人选择的自主性、单一教育因子作用效果的有限性,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大思政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和发展要求,从促进学生思想转化、提升思想道德素质的目标效果着眼,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内在规律性,将多主体共同参与、多渠道共同作用、多场域交替影响作为重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系统有序地组织和开展,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大思政课”回应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问题。长期以来,因为育人意识不充分、育人视域相对窄化导致育人工作协同不够,是制约和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瓶颈性问题。在具体表现上,一是参与主体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思政课教师、政工干部等专职人员开展,力量有限、影响有限;二是教育内容单调,与学生思想需求相比,教育内容主要局限在课本知识,缺乏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三是育人空间窄小,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集中在校园、思政课堂,没有真正贯穿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在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背景下,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问题比较突出;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各管一段、相互分割、彼此孤立的情况不同程度存在。对此,“大思政课”坚持破立并举,以协同创新为理念指引,按照“三全育人”的工作要求,突破原有思维定式,以大协同、大联动、大整合,着力破解存在的问题,推动形成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崭新格局。
“大思政课”的内涵要义
“大思政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观,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为方法论指引,贯通式思考、系统性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工作力量的大调动、资源要素的大调配、体系结构的大调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效整合、体系机制优化完善,实现育人质量和效果的有效提升。
教育主体多元协同。由单一走向多元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有效的重要保证。在“大思政课”的视域下,学生的教育培养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政府、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都应该积极参与。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是学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愿景和使命,每位教师、每个课程、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个部门都要担负起这个光荣职责。“大思政课”强调立德树人的首位重要性,从生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大合力出发,激发校内外各类组织和个体的育人志趣,引导其在促进学生形成国家社会要求的良好品德和素养方面明确自身职责使命,形成齐抓共管、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教育时空有序延展。任何实践活动总是寓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时间和空间的构成也成为决定和影响思政教育形式及效果的重要因素。“大思政课”根据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调整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范围,克服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封闭、分散、低效的缺点。在时间上,“大思政课”坚持以人为本,从个体生命视角出发,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生成长发展全过程,嵌入大、中、小、幼各学段,通过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不断巩固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空间上,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除了依托课堂开展的结构式的教学活动外,还要延伸到课外,进入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以及网络,显隐结合、多点发力,进而实现全方位教育的目标。
教育结构开放立体。“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资源等要素的增量扩容,在内涵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工作结构与布局的一次重塑和调整。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平面结构,教育主体、作用渠道、覆盖范围都比较固定和有限。“大思政课”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维度,全面地把握影响学生思想变化的主要场域和各类因素,以开放包容和“善用之”的理念,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动态集聚,不同场域配合协同,形成思政教育由思政课堂向所有课堂、由教学向管理服务、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开放的多样化工作体系,改变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布局,推动了新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复杂的立体多面结构转型升级。
“大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办好大课程。推进“大思政课”应当坚持以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在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的同时,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单课程”向“全课程”的拓展。实践课程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将第二课堂纳入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接受深刻教育,提高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网络课程是现代课程建设的新方向,主动加强网络技术应用,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搬进网络,让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入虚拟空间,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时代的华丽转变。
建好大队伍。“大思政课”的实现需要一支强大的工作队伍来支撑。要按照专兼职相结合、校内外相协同的思路,统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力量参与,打造坚实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专职队伍要建强。对标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新要求,全面加强学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选用管理,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组织协调和示范引领作用。普通教师要培优。严明师德要求,牢记育人职责,在“大思政课”格局中强化主动参与意识,立足岗位切实发挥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作用。校外队伍要联动。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和学校教育的实际需求,有序吸纳不同组织和人员参与学生教育,严格规范准入机制,加强教育培训和日常管理,发挥校外力量的独特优势。
形成大机制。大格局需要大机制来推动。建立“一核多元”的组织实施机制。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专门教育,“大思政课”的构建必须发挥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要以各级党委、学校党组织为主要领导和工作力量,加强横纵联系,促进各育人主体间有效对话、协调行动。建立共建共享的资源利用机制。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态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打破资源的空间限制,推动部门间、校内外的交互联通,使校内有限的资源得到充分运用,让丰富的校外资源不断走进校园,激活丰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明确校内外各方的育人职责和工作要求,分层分类开展考评,强化正向激励,凝聚培育时代新人的工作合力。